中非将共同描绘互利共赢的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11-20 10:44
按照有关部署安排,推动与53个非洲建交国商签共同发展经济合作协议,落实税目100%零关税倡议。刚果(布拉柴维尔)是第一个获得成果的国家。本月初,两国商务部门在上海签署共同发展经济合作协议早期收获安排。中方将对刚果产品100%实施零关税,刚果将进一步向中国开放市场。这只是中非通过生动适应在“南半球”团结合作的典范,携手描绘互利共赢的发展新图景的有力例证之一。数据显示,中国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五年了。到2024年,中非贸易额将达到2.1万亿元人民币,再创历史新高。经贸合作促进开放、共赢。近年来,中非经贸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双方贸易规模持续增长,投资动能不断积聚,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双边贸易结构更加多元化,非洲农产品对华出口成为亮点。到2024年,中非农产品进出口额将首次突破700亿元人民币。今年前5个月,中国从非洲进口农产品158.3亿元,其中咖啡、可可豆、冷冻草莓等进口额分别增长145.7%、88.6%和82%。去年,Z等22种农产品安比亚大豆、尼日利亚花生获准对华出口,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带动了非洲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中国对非洲出口结构持续升级。电子产品、日用品、机械设备仍是中国对非出口的主要基础。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器件“三新产品”也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其中,电动汽车出口增幅超过100%。从事中非贸易20多年的塞内加尔商人苏拉满怀热情地抓住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畅销非洲的新商机。 2024年,他从中国购买了100辆五菱宾果车,带回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进行网约车运营。网约车司机阿卜杜拉告诉记者:“中国的电动汽车为进一步消除双边贸易壁垒,中国对非零关税政策范围不断扩大。今年6月,中国宣布与53个非洲国家签署全面零关税贸易协定,逐步对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税目100%实施零关税。政策红利正在转化为现实的贸易增长:从去年12月1日推出零关税政策到今年3月今年以来,中国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进口额达2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5.2%,其中,一季度中国自非洲进口额同比增长70.4%,大豆、花生、辣椒等非洲优质农产品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中国还推出通关便利措施,与多个非洲国家建立检验检疫机制,为柑橘、咖啡豆、水产品等非洲优质农产品和食品进口开辟绿色通道。今年,长沙海关湖南自贸试验区还启动了“非洲食品准入预评估系统”,对拟进口但尚未获得准入的非洲农产品提前进行风险评估,有望进一步缩短非洲农产品食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关税减免与通关速度加快相结合,贸易效率大幅提升。随着直航货运航班的开通,肯尼亚鲜花采摘后20小时内即可送达mChinese购物,较之前约3天的运输周期大大缩短。和非洲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非洲互联网普及率已升至近40%,拥有近4.65亿网民,网络消费呈上升趋势。据相关机构统计,2025年非洲网购消费者规模将达到5.19亿,庞大的消费市场为中非跨境电商合作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Kilimall成立于2014年,是扎根肯尼亚的中非双向本土化电商平台。在非洲设立海外仓,实现100%在线支付。通过自有物流系统,可实现包裹当日/次日达,服务近千万非洲用户,成为当地民众最喜爱的购物平台之一。近年来,中国商务部积极推动中非数字经贸交流,支持举办中非数字经贸交流会。“非洲网购节”、“百家非洲门店、上千种商品入驻平台”等活动,得到了市场良好反响。如今,“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畅通,中非好东西同向流动。中国投资带动产业转型 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24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将达到33.7亿美元。从行业分布来看,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建筑业、采矿业和制造业。在矿业领域,非洲大陆原生矿产储量丰富。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深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产业快速发展,对铁、铜、铬等基础矿产的需求不断增加。显着增加。预计非洲国家将参加比赛。当前,非洲国家正在抓住发展机遇,推动本土原生矿产加工向产业链、价值链上游发展。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提出“产业链合作”章节:“中国将支持非洲建设本土价值链、初级矿产制造和深加工”。当前,中国对非投资更加注重矿产价值链的拓展,特别是关注冶炼、精炼等上游环节。今年10月23日,在天津举行的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期间,尼日利亚固体矿产开发部部长表示,中国投资正在推动尼日利亚逐步摆脱对石油经济的依赖,加速尼日利亚经济发展。经济多元化。他表示:“中国项目符合尼日利亚矿产增值政策。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采矿,而是构建完整的绿色价值链,从资源加工到清洁能源转型再到制造业增长。”因此,鼓励尼日利亚政府更多中资企业在当地部署锂电池、储能材料和新能源设备。制造业,带动上下游技术培训和就业。除锂产业外,尼日利亚还向国际投资者开放金矿、铅锌矿、重晶石等资源领域,并承诺提供税收优惠,吸引更多资金参与该国产业链建设。在清洁能源合作方面,近年来,非洲能源领域正在经历转型,各国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努力扩大清洁能源产量。合作等方式。中国在非洲能源形态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中国通过项目合作和资金支持帮助非洲国家发展清洁能源。其中,光伏发电凭借可扩展、高效、适应非洲丰富能源资源的特点,成为中非能源合作的重点方向。以科特迪瓦为例。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投资太阳能和风能,但持续的电力短缺和用电不平等仍然制约着能源行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22年,由世界银行资助、总投资超过5000万欧元的科特迪瓦电池储能项目成为。该项目由山东威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单位承包该项目是该财团的旗下项目,并在科特迪瓦北部的科霍戈、本贾利和奥迪内三个地区同时启动。项目建成后预计将为3万户家庭提供稳定电力供应,将大幅降低新能源发电弃电率。科特迪瓦能源部表示,光伏发电弃光比例将从35%降至5%以下,有效提升当地电网稳定性。该项目预计2025年底并网。该项目除了满足科特迪瓦北部电力需求外,还将促进西非地区电力互联。随着电网可靠性的提高,科特迪瓦未来可以将多余的电力出口到邻国,帮助西非电力联盟建立统一的区域电力市场,减少电力消耗。通过共享基础设施降低电力成本并缓解电力短缺。基础设施项目促互联互通 2024年8月底,2024年版中国与非洲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报告已发布。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企业已参与非洲国家1万多公里铁路、近10万公里公路、近1000座桥梁、近100个港口、6.6万公里输变电线路、15万公里骨干通信网络的建设和修复。今年11月发布的《中国企业对非投资报告(2025)》显示,中国对非基础设施合作涵盖住房、供水、数字互联等多个领域。其中,交通、能源项目一直占据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最大份额。他们不是不仅规模重要,而且对推动非洲区域一体化进程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长期以来,非洲国家独立的运输网络遭到严重破坏,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货物流通受阻。在此背景下,中国合作伙伴发挥融资或建设作用,积极参与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资源要素在非洲的流动。在铁路领域,在肯尼亚,蒙内铁路极大提高了东非腹地港口物资运输效率,显着降低了物流成本。当地人称赞它为“幸福之路”。在道路领域,在刚果(布),国道一号连接首都布拉柴维尔和经济中心城市黑角,每日物资运输量比以前增加了10倍以上。之前。如今,该国90%以上的矿产、木材等出口货物都经过刚果(布)口岸,直接带动了沿线经济增长。在港口领域,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是该国第一个配备国际先进设备的现代化深水港,大大提高了货物装卸效率,有效缓解了现有港口的拥堵,将成为尼日利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当地时间10月20日,由中铁集团承建的几内亚马里巴亚港至西芒杜矿区铁路(以下简称“马西铁路”)首列重载列车顺利出矿,沿新建跨线满载3000余吨铁矿石。几内亚铁路一路西行,第二天就到达了马里巴亚港。整个过程流畅、衔接紧密,标志着小米三大主系统的完整对接其他、铁路和港口。西芒杜铁矿石项目具备从开采、装载到运输装车的全流程作业能力。火星西铁路是西芒杜铁矿石向全球出口的重要支撑项目。主线全长552公里,自西向东横贯几内亚。该铁路采用中国技术标准和设备。这是迄今为止该国修建的最长的现代化铁路。年运输能力2.2亿吨。它将推动几内亚矿产资源开发和沿线地区城镇化进程,为几内亚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如今,中非基础设施合作成果已遍及非洲各地,改善地区互联互通,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有效推动工业化、现代化、一体化进程,惠及民生和民生。和幸福。 10月26日,一波又一波的稻谷滚进几内亚比绍巴法塔省的军田,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水稻收割仪式。仪式现场气氛热烈。几内亚比绍总理商会高度评价两国友好关系,对中国政府和长期工作在该领域的中国专家的无保留帮助表示诚挚感谢。中方专家组组长郑俊杰介绍说,第12阶段农业技术组共向几内亚比绍引进了34个品种的水稻。通过精心组织的产品比选试验,成功选育出11个适应性好、产量高、适合在几内亚比绍大规模推广种植的杂交水稻组合。技术,为几内亚比绍生产并捐赠了3万多公斤优质水稻种子。示范基地水稻产量达到8.5每公顷产量超过10吨,最高产量超过每公顷10吨。示范项目效果明显,成功推动几内亚比绍水稻种植面积从6万公顷增加到10万公顷。如今,中国杂交水稻已在20多个非洲国家推广,帮助当地人民实现了水稻自给自足。成为中国农业科技深入非洲、惠及民生的鲜明范例。随着中非农业合作不断深化,一批农业援助和经贸项目在非洲各地推进。在卢旺达东部加比罗地区,湖南粮油进出口集团投资建设卢旺达-湖南辣椒种植示范项目基地,该基地引进并严格执行符合中国海关规定的出口级质量标准。辣椒之后重新收获后,它们会在附近的加工厂进行干燥。然后漂洋过海来到湖南,在长沙工厂进行进一步加工。成品最终进入中国各大连锁超市。该项目不仅帮助当地居民增加收入,还有助于通过大规模跨境贸易扩大当地供应链。 11月7日,2025年中非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大会在浙江金华举行。吸引了多个非洲国家农业主管部门代表、合作社领导、企业采购商参会,搭建了中非农业技术交流和装备对接的桥梁。同日,2025中非经贸文化论坛举行。论坛上,尼日利亚农业服务项目、义乌-非洲小商品项目等33个项目ct,达成合作签约,总成本401.05亿元,将为中非经贸合作蓬勃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林家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