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天津10月15日电(记者周思扬韩雨辰)年轻人前进,国家前进。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奉献的人生最充实。当晨光洒满乡村田野时,有人用相机捕捉村民眼中的星星;当夜晚实验室的灯亮起时,有人在电路板上追逐工业精度的极致;当铁路到达遥远的天空,一个人用创造力校准每一寸安全——青年学子的新时代理想,一批“追光者”涌现:他们以职业为笔,以奋斗为墨,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城镇、交通的时代画卷中,让青春普及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周思武 天津航空学院2022级研究生ine Arts,是这条“追光”之路上最懂得“用图像传递温暖”的人。 2021年,赴甘肃省清水县支教。一年的时间,他不仅是农村孩子的美术老师,更是帮助农民增收的“宣传员”,为“花牛苹果”拍摄视频,在瑶林村的墙上画出“美丽乡村”图画,用艺术为老百姓的需求搭建桥梁。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美,总是从手掌倾斜到地面的复制品中诞生的。”回到校园后,他将这份理解化为实际行动——2017年,“用影像记录乡村”的成长就此诞生。他建立了“龟壳形象社区”。从个人探索、足迹记录,到吸引40万人参与共创,“人人都是创造者”的理念在乡村扎根。当“流动儿童诗词展”火车上的“叮叮”传递出孩子们的心声,当湖南浏阳的“爆炸艺术节”让200多名村民和孩子们在乡村点燃想象力时,周斯万用镜头证明艺术从来不是象牙塔里的孤儿,而是照亮角落、连接人们心灵的光芒。周斯武(左四)与大家合影 他教课时的孩子们(中央广播网天津美术学院供图)在“工业4.0”的赛道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胡亮将“潜心学习、专心培训”的底色衬托得格外亮眼。作为一名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从入学那一刻起,他就记住了“基础不牢,天地震动”的道理。除了教室和图书馆,实验室就是 他经常出现的“战场”:晚上11:00的灯光下,他反复调试电路其并优化代码;他放弃寒暑假的休息时间留在学校努力工作,为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大赛方案迭代了十多个版本,最终取得了“全国一等奖”学校的非凡成绩;他研发的“共享自助购物车”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通了“自助购物-称重-支付”的整个流程,既方便了消费者,又为商家降低了成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中,面对比赛题数翻倍的挑战,他和同事每天只睡3个小时,修改“两人全能模式”实现灵活配合,最终获得行业项目“技能4”金牌。胡亮(左)与队友夺得金牌(天津职业技术学院供图)中央广播网发布的《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中,姚海鹏与铁路的故事充满了“持续改进”的智慧。作为一名铁道技术专业的学生,他始终贯彻“奋发有为、尽职尽责”的铁道学院精神。在一次实践培训中,他发现传统的列车磨削技术效果不佳且精度较差,于是他萌生了“开发智能磨削系统”的想法。为此,他带领团队把寒暑假变成了“苦日子”,即使遇到“看不到进展”的反抗也从未停止过。不仅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和第十八届“振兴杯”竞赛中获得特等奖,还以第一作者身份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一项。除了专业追求,他还用总计300小时的志愿服务,让青年的最重要的脚注是责任和责任。姚海鹏备战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央广播网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供图)虽然赛道不同,但青春的方向是一致的——将个人优势与母亲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周四武的形象蕴藏着乡村复兴的温暖;胡亮的法典,蕴含着强国之道;姚海蓬铁路承载着交通强国的厚度。这就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采——用敬业树立信心,用拼搏展现责任,让青春之花在母亲需要的地方绽放,让青春之歌在强国报国的征程中奏响。